2010-01-19

第一號未來之瀰:天災即至 Futures meme No.1: Disastersensation




20100119 mattiehuang


1999年的921地震是台灣近六十年來損傷最大的天災、僅次於1935年的關刀山地震,不僅對目前活在這塊島上的大多數台灣人是前所未有的衝擊,對全球來說,這次的創傷與之後的復健也受到全球各大媒體的報導。現代化社會對短時間失去大量生命的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的事實,神經驟時繃緊了起來。


若是偶發,雖然深刻、但時間夠久的話還是可以淡忘。然而,水災大地震來襲的頻率比過去六十年來的經常:2004年1226印度洋大地震、死亡約25萬人;2005年328蘇門達臘大地震、死亡約2000人;2006年527爪哇大地震、死亡約600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死亡約7萬人;2010年112海地大地震、死亡目前以證實10萬人、有25萬人遭活埋、初估傷亡將達300多萬人...。


不僅是在大亞洲地區所發生的作用力,經濟政治強權如美國也在2005年829卡翠娜颶風的力量中,更貼近地體驗了社會中因此而出現25萬個氣候難民的遭遇。


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人類多次遭逢因自然(自己?)而引發驟然滅亡的事件,我們反芻著因天災而受創的記憶,頻率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見。若從921地震看起,十年內遭逢天災者增加了千倍以上,具有受難者的親人或朋友身份者,增加了何止萬倍,而即便很確定自己人際網絡中沒有天災直接或間接受難者,作為投入參與救災的人力、作為新聞媒體閱聽者、作為不分國界龐大的網路社會成員之一,我們彼此--絕大多數的人類--應該已經意識到甚至相信:下個天災會出現的更快、帶來更大的損耗。


對天災即至之知,可以說是此時人類社會中生殖性、存續性、傳播性均強之瀰。


那麼,在這個瀰的作用下我們看到社會有什麼表現?


在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中,這瀰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是極端不同的:天災即至之無知的真行動、天災即至之自知的偽行動。


而在未開發國家中,天災即至之知的瀰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包括對自然的害怕、不得不接受的無奈、以及(應該已經不僅僅是醞釀中的)對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的憤怒。


前者行動模式的族群原本不是很大,近兩年人數愈來愈多,包括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再利用、吃素或吃有機食物、購買減碳權策略、多搭捷運等行動,無知之真行動是指雖然如此作為的確是助力、但卻可能天真地以為只要人類都這麼做就可以抗天災永續發展。


相對地,持後者行動模式的族群龐大,政府公僕、大企業、高等教育機構、研究單位、政黨與政客、新聞娛樂媒體、一般上班族、菜籃族都是,對於一般上班族、菜籃族這種經濟政治力網絡單純的人來說,也許可以看到的是增加購買意外險、壽險、醫療險、癌症險、地震險的數量,但對族群中利益網絡複雜者,大多作為卻打著綠能減碳卓越之名、用造壩賭水的思維行研究開發之實,自知之偽行動是指知道永續實不可能、情況只會愈糟、所為僅能減緩速度,因此即便宣稱綠能減碳永續,其研發、產製、立法、行政都仍以追求卓越、爭取排名為念,無關的損耗與因此而使用的能源卻因此更多。


這種自知之偽行動被正當畫到某種強度,又會變成一種冷漠。以台灣為例,才不久前,莫拉克颱風帶來2009年88水災,死亡約700人,小林村--台灣這個生命體的一部份--一下子整個不在了。水災,加快了馬政府聲望的下滑速度,執政能力受到嚴重質疑,沒多久劉內閣下台負責,但是社會大眾對水災本身與受難者的關注時間、程度與實際行動,大不如十年前的921地震--尤其在十年後網路通路發展一日千里的條件下。


最近,中研院提出研究推估:台灣水旱災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從近一年來各大媒體發佈的氣象類資訊來看,可以想見,全球其他過度開發國家亦有如此趨勢。這種現代性社會的開發動力過於強大與正當,即便執政者集聚一堂(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所見仍是經濟為主的考量與政治力的運作,接下來的25年期間,以規劃合作方式、應對蓋婭變遷為社會發展重心的公組織,影響力恐怕一如現在,相對十分有限。


天災即至之知(disastersensation, by mattiehuang),於近年複製蔓延,近日海地所遭遇,應已使其傳播的力度大幅急速地攀升。這瀰是現在、也將是未來影響人類系統發展傾向的重要元素。mattiehuang


__________




轉貼連結: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中央社  n.yam.com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009年10月27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因此未來台灣的水旱災將會增加,呼籲應儘速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臺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登上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10倍。


劉紹臣解釋,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


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


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台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於台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台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此而產生旱災,將會更嚴重、頻繁。


劉紹臣表示,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是當務之急。


__________


過去10年天災奪78萬人命 6成死於地震
2010-01-31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一項聯合國資助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共發生近四千起天災,造成全球七十八萬多人死亡,而地震是為禍最重的天災,將近六成受害者是死於地震。

這項報告係「災害傳染病學研究中心」(CRED)所完成。二○○○到二○○九年總計發生三八五二起天災,其中最嚴重的一起,是二○○四年底,地震引發南亞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逾廿二萬人死亡。

暴雨洪潦是第二嚴重的天災,致死人數占總數的二二%,第三則為極端異常天候,占一一%。

亞洲在天災事故中受創最深,占死亡總數的八成五。比如二○○八年侵襲緬甸的納吉斯(Nargis)熱帶氣旋,導致十三萬八千名緬甸人喪生。

二○○三年熱浪席捲歐洲,七萬二千人喪命。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的減少災害風險特別代表瓦史卓姆表示,過去十年,地震是最酷烈的天災,害死最多人命,目前依然嚴重威脅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安全;全球前十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有八個位在地震斷層帶上,如東京、墨西哥市及孟買市。

CRED主任古哈─薩皮爾教授表示,天災難躲,但有許多因素,如都市化、都市計畫、森林流失,都影響人類受災的程度,應予以重視。過去十年天災發生的件數,比起一九八○到一九八九的十年間,要多出一倍以上,但相形之下,受災人數增加率,要來得較輕微,這一點或可歸因於人類社會的防範措施改善。

揭開帷幕 Reveal the curtain in front...



分享2009年10月30日 20:41 |轉自http://www.facebook.com/mattie.huang

At the destination of each accelaration race established by modernistic interests will probably not be the golden prize.



What would be the methods, strategies, ideas creative enough to help reveal the heavy but invisible curtain in fr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