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毛毛蟲長大變成蝴蝶」這句話常聽、圖片常見,真的看到這兩種蟲時,沒什麼特別感覺,就差不多是那麼回事。
直到好幾年前,在倫敦的書店看到了一本有關小猴子在森林走失,一位蝴蝶阿姨幫忙找媽媽的幼兒繪本,才開始對毛毛蟲、蝴蝶這兩詞認真起來,對生活中遇見的昆蟲,有了和以往不同的驚奇感受。
甚之,對有機體的複雜、對系統演化的規律,對所謂多元視角,有新的悸動。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很大。
蝶帶猴找到了大象。
不,這不是我媽!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很愛吃水果。
蝶帶猴找到了鸚鵡。
不,這不是我媽!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尾巴會捲在樹枝上。
蝶帶猴找到了大蛇。
不,這不是我媽!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會倒掛。
蝶帶猴找到了蝙蝠。
不,這不是我媽!
怎麼您幫我找的媽媽一點都不像我?!
這時,草叢間傳來一陣悉悉促促的聲音,
小猴:媽咪!媽咪!
猴媽:寶貝,我找你好久了!
....
當我翻著翻著這本不經意從架上取下的書,邊看邊想,這還真是寫給小孩看的故事,小猴子每次給的資料這麼少,而幫忙的蝴蝶又不懂得訊息整合,當然找不到正確的媽...
突然,在我手中移動的頁面中,我看到了這隻助猴尋母的努力的好心腸的已經快累壞了的蝴蝶,悠悠吐出:
蝴蝶:小猴,這是你媽嗎?!你沒說妳媽長的像你啊~
小猴:我以為~妳知道!
蝴蝶撥開枝葉、許多毛毛蟲正在用力的啃時:我以為~你和我們一樣!
....
雖然我們常聽常見毛毛蟲長大變成蝴蝶這樣的話這樣的圖。卻不常這麼想:
毛毛蟲是蝴蝶的孩子、而他們長的一點兒都不像。
而當猴子遇到蝴蝶...,如果猴子、蝴蝶各以理所當然的親身經驗來請求幫忙或協助尋母,只會愈多訊息愈引混亂、愈幫愈忙,不僅找不到、也累壞彼此。
我還記得明明是白天卻好像有人開了燈眼前霎時亮起來的嚇一跳感覚,這樣平常明顯的不得了的東西,卻在翻看此繪本的五分鐘內怎麼樣都看不到:
要找到答案的關鍵,有時
不在資料片段,
不在整合連結,
不在方法策略,
不在努不努力。
盲點,就是很難找或是找不到才叫盲點。
但有趣的是:即便有很多個盲點、即便不自知,我們還是能看到世界、論述世界。
如果,自小至大學校教育、周圍大人、自己沒能主動地積極地時時地提醒呢?
像是,偶然才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大近視、其實鼻樑上有附大凸透鏡、或正帶著兩千多度的隱形鏡片呢?所謂的多元視角,其實是多附眼鏡。
吾眼所見,有多少實在?吾眼盲點,有多少得覺?
對我來說,像毛毛蟲、像這本畫給小孩看的童書這樣的存在,教了我一個大功課---
一個不僅是認知上理解的功課,而是自此之後看到毛毛蟲與蝴蝶、看到昆蟲、看到生命、看到複雜與規律都會怦怦然的感動。
今早,遇到車後燈上的這種沒見過的變形金剛,很快樂!
1 Comments:
很棒的想法!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