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gaia crisi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gaia crisi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11-16

人造太陽,有誰可以?認清楚自己要超越什麼比較重要!I can make the artificial sun, too? Grab the right target for the self!

mattiehuang20101116
美國其強權體質,具有許多先天後天條件,其他國家只追不想(試想所有的兔子羚羊斑馬烏龜鱷魚鯨,都想追上獅子...),不利蓋婭之整體發展。

例如,號稱聚集知識份子的高教,就是一個多國各校殺紅著眼想追成獅子的令人惋惜的實例。不過,獅子,看著後面這堆動物,倒是看的跑的
很愉快呢...。

若能試從一百年後看此時,若能對標籤有時能源有時生命有時有所覺知、坦然面對,重要的是各自以自己為標的、以超越自己而奮鬥...

2010-2015這五年,將會是人類歷史上的值得紀念的關鍵!

http://tinyurl.com/2clbwfg (人造太陽來發電2012年問世「人造太陽」來發電 2012年問世 國際新聞 yam天空新聞)


電影當中的「2012」是世界末日,現實生活中,2012年在人類的生活中可能會多出一個太陽!美國國家點燃設施(NIF)花了約35億美元研發「人造太陽」,並將利用這顆「太陽」提供民生用電,預計後年就能製造完成。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NIF的研發團隊在位於加州的實驗室裡,模擬太陽內部的物理反應,以雷射光束聚焦在一顆玻璃球上,核融合反應下會產生攝氏330萬度的超高溫度、以及大量的熱能。NIF主任摩斯(Edward Moses)指出,與傳統核電廠以核分裂來產生能量相比,核融合發電不僅完全無碳、不會產生放射性副產品,也沒有反應爐核心熔毀的風險,因此較環保和安全。
「人造太陽」在2012年完工啟用後,2050年以前可提供美國四分之一以上地區的發電。這項成就不但為能源危機找到一條解決之道,無疑也再次證明了美國的科學研究與核能發展的地位,讓其他國家難以超越。

M20101116818913

2010-06-01

小猴說,嗯,教你的還有我嗎?"Did I also teach you something?"



"You know, the article you just posted yesterday..." says uncertainly the little monkey. "Oh, sure YES! You are my teacher too" I answer. "And, thanks for risking your life, being lost in the woods." "Without you, the butterfly and her kids, and the others in Gaia" I continue "I wouldn't have chances taking such a curriculum!" "Thank you, little monkey, I have no great words to say except THANK YOU."


photo
photo
photo

2010-05-31

遇見地球上最神奇美麗的變形金剛:毛毛蟲與牠教我的事! Encounter the most amazing & beautiful Transformer on the earth!



小時,「毛毛蟲長大變成蝴蝶」這句話常聽、圖片常見,真的看到這兩種蟲時,沒什麼特別感覺,就差不多是那麼回事。

直到好幾年前,在倫敦的書店看到了一本有關小猴子在森林走失,一位蝴蝶阿姨幫忙找媽媽的幼兒繪本,才開始對毛毛蟲、蝴蝶這兩詞認真起來,對生活中遇見的昆蟲,有了和以往不同的驚奇感受。

甚之,對有機體的複雜、對系統演化的規律,對所謂多元視角,有新的悸動。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很大。

蝶帶猴找到了大象。

不,這不是我媽!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很愛吃水果。

蝶帶猴找到了鸚鵡。

不,這不是我媽!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尾巴會捲在樹枝上。

蝶帶猴找到了大蛇。

不,這不是我媽!

蝴蝶:你媽什麼樣?

小猴:她會倒掛。

蝶帶猴找到了蝙蝠。

不,這不是我媽!

怎麼您幫我找的媽媽一點都不像我?!


這時,草叢間傳來一陣悉悉促促的聲音,

小猴:媽咪!媽咪!

猴媽:寶貝,我找你好久了! 


....

當我翻著翻著這本不經意從架上取下的書,邊看邊想,這還真是寫給小孩看的故事,小猴子每次給的資料這麼少,而幫忙的蝴蝶又不懂得訊息整合,當然找不到正確的媽...

突然,在我手中移動的頁面中,我看到了這隻助猴尋母的努力的好心腸的已經快累壞了的蝴蝶,悠悠吐出:



蝴蝶:小猴,這是你媽嗎?!你沒說妳媽長的像你啊~

小猴:我以為~妳知道!

蝴蝶撥開枝葉、許多毛毛蟲正在用力的啃時:我以為~你和我們一樣! 



....


雖然我們常聽常見毛毛蟲長大變成蝴蝶這樣的話這樣的圖。卻不常這麼想:

毛毛蟲是蝴蝶的孩子、而他們長的一點兒都不像。



而當猴子遇到蝴蝶...,如果猴子、蝴蝶各以理所當然的親身經驗來請求幫忙或協助尋母,只會愈多訊息愈引混亂、愈幫愈忙,不僅找不到、也累壞彼此。



我還記得明明是白天卻好像有人開了燈眼前霎時亮起來的嚇一跳感覚,這樣平常明顯的不得了的東西,卻在翻看此繪本的五分鐘內怎麼樣都看不到:



要找到答案的關鍵,有時

不在資料片段,

不在整合連結,

不在方法策略,

不在努不努力。


盲點,就是很難找或是找不到才叫盲點。

但有趣的是:即便有很多個盲點、即便不自知,我們還是能看到世界、論述世界。




如果,自小至大學校教育、周圍大人、自己沒能主動地積極地時時地提醒呢?

像是,偶然才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大近視、其實鼻樑上有附大凸透鏡、或正帶著兩千多度的隱形鏡片呢?所謂的多元視角,其實是多附眼鏡。

吾眼所見,有多少實在?吾眼盲點,有多少得覺?



對我來說,像毛毛蟲、像這本畫給小孩看的童書這樣的存在,教了我一個大功課--- 

一個不僅是認知上理解的功課,而是自此之後看到毛毛蟲與蝴蝶、看到昆蟲、看到生命、看到複雜與規律都會怦怦然的感動。



今早,遇到車後燈上的這種沒見過的變形金剛,很快樂!



2010-05-30

每一個個體對其所參與的整體,最共同也最根本的貢獻就在--- 必有一死 ! No matter who we are, bad or good, smart of stupid, we will die someday! That's the only contribution we have in common...


Snapshot_20100509_12

我必須對自己、對努力開發不老藥研究者、對不老藥趨之若鶩者,(不管情感上能否接受)這麼地提醒:
每一個個體,對其所參與著的各個整體,最大(也最根本)的貢獻就在---
必有一死。



人類尋求不死、複製、擴張,其實,跟我們討厭的、連續二十幾年蟬聯死因冠軍的癌症、癌細胞尋求不死、複製、擴張,沒太大差別。
看看人類怎麼抗癌、多想致癌細胞於死,以維持自己肉體不死,就可以窺見人類以自我為中心不斷地複製與擴張、致力於讓自己不死,在整個系統有機體會起哪些作用。


說實在的,我希望自己活的久一點,參與蓋婭(Gaia)演變的時間可以長一點,認識自己、窺見整體的機會更充全一點,最重要的,可以和我家那兩隻玩的日子更多些...


不過,除非,除非文化或制度有所改變(例如,年紀、頭銜或從屬關係不再是人與人之間尊重彼此的要素;例如,長壽現象不會使各行工作的退休或者也可叫卡位年齡,愈來愈往後延),
要不然,長遠地看,個體活的愈久,將使所參與的系統其新陳代謝失衡、整體(到頭來包括自己)的存續朝向毀壞衰亡之路。


不說那些一般看來人人得而誅之的壞蛋,試想:就算,各行各業中的偉人好人能人都還活著,例如蘇格拉底仍在,那麼,伯拉圖會被認真地對待嗎?如果,唐太宗猶存,有人會聽孫中山的話嗎?
如果王永慶不死,底下不管有幾房可能豁出去互相對抗或對話嗎?
毛澤東還活著,蔣中正也活著,兩岸現在在幹嘛呢(對話?已經對戰了吧)?




一個月前,搭著公車,五歲小隻突然在公車上對著我說:為什麼動物也會、植物也會、媽媽也會、我也會--- 總有一天大家都會死?為什麼不可以大家都不會死?


因為日常對話時的據實以告,因為這並不是問題而是一個混著不安全感不願面對事實的情感訴求,回答起來並不容易。我抱她起來坐我的腿上,看著她,說了一個譬喻、問了一個問題:



「有一塊特別美味的蛋糕,上面住了十隻細菌,這種細菌差不多出生隔天就可以生小細菌,總共活個三天就會死去,他們常常抱怨,覺得活的太短,有一天,天神出現:你們想要這樣嗎?只要有得吃,就可以永遠不死。這十隻細菌很高興地說要要要!
後來這十隻細菌生了十個小孩,二十隻細菌快樂地住在好吃的蛋糕裡,後來這二十隻細菌生了二十個小孩,生出來的小細菌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一共四十隻住在蛋糕上,每天吃吃蛋糕、每隔一天就生生小孩,一開始很快樂。
但是,四十隻細菌生四十隻變成八十隻,隔一天八十隻生了八十隻,就有一百六十隻...。生來生去,這蛋糕上細菌的數量一下子變超多的,吃來吃去,這塊蛋糕愈來愈小。有力氣搶的細菌繼續有得吃,搶食不到的細菌開始先死掉,沒多久,就算要搶也沒什麼可搶了...。
從好幾千萬隻細菌到後來已經剩下沒幾隻時,天神又出現了,祂對剩下的細菌說:你們是願意留在這裡吃完最後的食物、死亡然後絕種呢?還是讓我現在帶你們到另一塊蛋糕上生活,但是要變回像以前一樣有三天的生命?
你如果是剩下來的細菌,你會選什麼?」
「細菌這麼小,只是咬一口就可以,蛋糕不夠嗎?」
「每天小小細菌、小細菌、老細菌全部都要咬蛋糕一口,然後明天又生出一群跟昨天一樣多的細菌出來也要分著吃,然後你覺得蛋糕夠嗎?」
「那絕種是不是就像冰原歷險記的Manny與Diago、還有恐龍,現在都找不到了,那樣嗎?」(註:長毛象與劍齒虎)
「是的。」
「...可不可以讓我想想看...?」
「當然可以。」


過了兩天,我問「你想完了嗎?可以選了嗎?」她說「...其實,還沒有耶,我還沒決定...」
的確,這是一個很難開口回答的問題,因為不管怎麼想怎麼選、橫豎都是死。
不過,即使難選,這隻小的並沒有耍賴說不選、或說蛋糕一定吃不完、或說可不可以到了另一塊蛋糕再跟天神說想要不死;
她在...
擱置,在重新理解自己的不安全感與不願面對事實。擱置原見是啟動自知的契機,而若有自知之明,會認真思考的、會關注的,就不再只有壽命長短、而是自己生命的意義與精神了。


...說實在的,我很希望自己活的久一點,參與蓋婭演變的時間可以長一點,認識自己、窺見整體的機會更充全一點,畢竟,可以和我那兩隻玩的日子如果可以更多些,多好...


Snapshot_20100509_8

Snapshot_20100509_33

Snapshot_20100509_15


不過我必須對自己、對努力開發不老藥研究者、對不老藥趨之若鶩者,(不管情感上能否接受)再次地提醒:

每一個個體,對其所參與著的各個整體,最大(也最根本)的貢獻就在---
必有一死。 


想活久一點,有方法,別讓短線操作追求標籤等僅表面效能的活動佔據自己太多時間...


事實是,脫下肉體、現在仍鮮明地動人地能新陳代謝地活著的生命,很多;


事實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這麼活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3/135/25lto.html


長生不老藥2年內問世 輕鬆活過100歲



更新日期:2010/05/13 18:25 NewTalk 新頭殼 林禾寧/綜合報導
秦始皇求不得的長生不老藥,終於要在21世紀實現了!根據外電報導,一種可以讓普通人輕輕鬆鬆活過100歲的新藥,將在兩年內問世。
據中新社引用外電的報導指出,世界著名的研究老年化教授尼爾.巴爾齊萊對外宣稱,製藥公司正在開發這種藥物,且這種新藥將在2012年進行臨床實驗。
巴爾齊萊是在倫敦舉行的人類學大會上做了上述表示。
美國「阿伯特愛因斯坦」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小組,在對人類細胞進行多年研究後發現,有些人的體內細胞含有能避免老年癡呆、糖尿病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基因,這些基因會幫助他們延長壽命。
研究人員指出,這個藥物含有的抗衰老基因,將會讓人類在晚年時,不用在經歷痛苦的疾病,同時可以自然的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登輝今90壽宴 馬連未獲邀

更新日期:2011/01/03 04:11
自由時報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李登輝前總統今將過九十歲生日,立法院長王金平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前考試院長許水德三人具名邀請舉辦今晚為李登輝九十大壽的祝壽宴;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謝長廷都獲邀參與,總統馬英九則不在邀請之列。
對於馬英九未獲邀請,台聯秘書長林志嘉表示,李登輝對馬英九這兩年多來推動的傾中政策「很感冒」,據他了解,今晚的壽宴,擔任過正副總統以上者不在邀請名單中,恰可避免這個尷尬話題,今晚壽宴與會人士將橫跨藍綠陣營,李登輝主要是與他的昔日部屬敘敘舊。
親李人士說,李登輝去年在五都選舉期間,替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蘇貞昌、新北市長候選人蔡英文、台中市長候選人蘇嘉全等人助選,這些人都在祝壽宴的邀請名單中。謝長廷因與李登輝有交情,也在受邀之列。
由於蔡英文與蘇貞昌是民進黨角逐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熱門人選,李登輝邀蔡、蘇,沒有邀請馬英九,引發外界的關注。
馬英九曾在李登輝主政期間,擔任過陸委會副主委、法務部長,連戰更擔任過李登輝總統的副手,但馬、連都不在受邀行列,親李人士不諱言,李登輝對馬政府高層的施政頗有意見。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則在受邀名單中,但宋的幕僚表示宋楚瑜應不會出席,前幾天已託人帶賀禮祝壽。


2010-05-06

投培養陳樹菊一票!不只為其捐款回饋所需的胸懷---她是現代性社會用最少資源卻過最豐富生活的最佳典範!


陳樹菊,一個讓台灣以另一種意象與世人見面的賣菜阿嬤,
因為這樣一位市井小民卻讓台灣在歐美媒體中現身發光,
於是有人提問了:我們,究竟要培養菁英、還是陳樹菊?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別的地區,例如,剛果,那麼,答案也許可以不同。

不過,倘若問的是台灣社會、是你我,那麼,回答之前可得先記起一個事實:台灣是個透過政府、政客、企業、科技、大學、國民教育、包括你我截至目前為止的各種努力,孕育出每人每年排碳量12噸、超過標準值2.76倍的地方;即使有陳樹菊這樣的台灣人存在,但其數量無助平衡這個由更多數人形塑出來並正盡心維護的排碳文化。

我們由公至私由小至大在生活中的反應或追求、已經對超高排碳量生活上了癮、過度依賴。除非,台灣從上到下,還要等其他國家先覺醒先行動,才甘願在制度、政策、組成、關係上進行大規模且根本性的革新,除非,台灣從上到下從之前到現在,節能減碳都是喊給別人聽的,要不然,培養菁英或陳樹菊這問題,嚴肅地以延續地球能量與人類物種生命的角度來看,用著最少資源度日卻過著最豐富生活的陳樹菊,我投一(大)票!

順便,再修正一下字詞使用:不是只要擁有頂大、律師、醫生、政商名流、竹科工程師等等一般社經地位較高者身上,就可以套上「菁英」概念。

及時地,重新思考教育、生活、延續、幸福之間的關係為要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18/78/2436i.html
台灣每人年排碳12噸 超標2.76倍
 更新日期:2010/04/18 04:11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台灣每人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十二公噸,若裝進大氣球裡,一年能產出十二顆每顆一公噸的大氣球,每一公噸氣球直徑長約十公尺,有三層樓高,如果把這十二顆裝滿二氧化碳大氣球一次升空,「天都要黑一半去了」。
民眾即日起到廿二日走到台北火車站前,可以在站前新光大樓廣場看到一顆直徑十.一八公尺的大氣球佇立街頭,這顆氣球就等同我們每人每月排出的二氧化碳量,看見這顆氣球,大家可以想想自己與地球的關係。
需蓋75萬座大安公園 才平衡減碳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例,台灣人每年製造出二億七千萬公噸二氧化碳,等於就有二億七千萬顆直徑十公尺的氣球,排起來約有廿七億公尺長距離,以地球、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卅八萬公里計算,這串二氧化碳大氣球可以往返地球及月球之間近四趟;地球圓周為四.○一萬公里,這串二氧化碳大氣球則可繞行地球約六十八圈,必須要蓋上七十五萬座大安森林公園才能平衡減碳。
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表示,二○○七年台灣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十二.○八公噸,排名世界第十七名,是世界人平均排放量的二.七六倍,台灣人確實有必要做出更多的減碳行動。
環團呼籲政府 速規範高耗能產業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環保署在今年三月四日提出減碳加碼目標,希望在二○二○年目標減碳二.一億噸,比春節前一月原本提出的八千七百萬噸減量目標,提高二.四倍;但是台灣在二○○七年製造出二億七千萬公噸二氧化碳,其中近一半由大企業排放,政府除了對民眾疾呼減碳,更應該對高耗能產業做出規範,協助產業轉型。
民眾其實隨手都可以為地球生態做出貢獻,每天做一點,短短一星期,就能明顯看到減少的碳排放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專案企劃樊彥忠舉例,每天只要少看一小時電視,持續一星期就可以省下一.一公斤的碳排放;每天晚上把電腦拔掉插頭關機八小時,一週下來可減少十.五公斤二氧化碳。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發起「十萬『夥集』 減碳救地球」活動,專屬的活動網站: http://422.yam.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4/115/251t8.html
培養菁英還是陳樹菊?學者提反思
 更新日期:2010/05/04 15:59 林怡秀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綜合報導】陳樹菊多年來默默行善,獲導演李安推薦當選時代雜誌百大英雄,陳女士瞬間成為媒體焦點。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登秋投書媒體指出,教育長期重視菁英,卻忽略了做人基本的善良特質,呼籲教育應回歸根本;同在師大任教的林淑真也表示認同,認為人格教育也同樣重要。

東華大學副校長張瑞雄,也在《蘋果日報》刊登投書表示,政府應多關注市井小民的生活,別只顧錦上添花。

林登秋在《聯合報》的《培育菁英 還是陳樹菊?》一文中表示,為了前進百大,教育部不惜五年五百億挹注「頂尖」大學,培養菁英;家長為讓孩子進入頂尖菁英高中大學,全力服侍讓小孩免除一切家務,「但進入了百大,教育就成功了嗎?培養一群在企業、醫界、政界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的菁英,就讓社會更美好了嗎? 」
林登秋認為,陳樹菊的身教,等於為社會上了寶貴的一課,「善良踏實對台灣社會產生向上提昇的力量與價值,遠超過當前社會所謂的菁英。」他表示,在新聞版面中,學測基測滿級分的人,如果沒有一顆善良而踏實的心,難保未來不會成為A健保的醫師、A錢的總統或掏空公司資產的巨賈。
對於林登秋的意見,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林淑真受訪時也表示認同。她說,教育本質可分為學術及人格兩部分,除了學術外,人格教育也很重要,「要如何喚醒學生對社會的關懷,是大家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另外,師大副教授表演藝術研究所夏學理也說,師大一直都在推品格教育,他認為學校不僅要教專業,也要教品格「前幾天我才去拜訪一個教育家,他捐了很多錢辦學校,自己每天都要背一遍朱子家訓。」
無獨有偶,張瑞雄也寫了一篇《陳樹菊讓政府汗顏》,文中提到教育部只看的見《SCI》、《SSCI》等英文期刊論文,忽略本土人文研究,而政府與媒體眼中永遠只有經濟與政治,台灣民間一些感人或溫馨的小故事卻得不到關注。
張瑞雄則表示,政府應多多投入資源關心市井小人物的生活情形,不能只是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如此我們的社會就能多點溫馨、少點暴戾。」他說,陳樹菊值得學習,但政府的行為更令人汗顏,現在再多的事後口惠和榮耀,也掩蓋不了政府在人文社會方面施政不彰的事實。
「在未獲媒體報導前,走過陳樹菊的攤子旁,大概沒有人會認為這裡有一個真正的台灣英雄,因為我們的菁英教育,關注的焦點從來就不是做人基本的善良特質。」林登秋在文中呼籲,政府應反省目前的菁英教育,回到做人根本來教育學生,這才是個人真正的價值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5/17/253qq.html

母親難產過世 陳樹菊立志行善

 更新日期:2010/05/05 12:02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之光陳樹菊十幾年來低調行善,大家好奇是什麼原因讓陳樹菊立志幫助別人?原來陳樹菊13歲時,母親懷了第七胎,卻因為難產又繳不出剖腹的保證金,最後難產過世,母親的過世對陳樹菊影響很大,因此她從小便發願,只要有錢一定要救助別人。
台灣之光陳樹菊多年來就靠著菜攤累積近千萬的存款,但她選擇將這筆錢捐出去,花在更需要的人身上,因為她自己也曾經歷過貧困的切身之痛。
就在國小畢業那年,懷了第七胎的母親難產,弟弟又得肝病,家境清寒繳不出醫藥費,最後雙雙離開人世,她不得不輟學賣菜成了市場裡年紀最小的菜販,國小畢業就沒有升學,暫代起母職照顧六個兄弟姊妹,這讓她的弟弟陳洽銘感激在心頭。
時間一晃就是半世紀,陳樹菊從菜販小妹變成菜販阿嬤,每天凌晨3點多到市場批貨,4點左右再將青菜載到市場,到晚上9點才休息,一年365天只有大年初一休息,賣菜時間這麼長,就是希望多存點錢。
當初幫母校蓋圖書館的動機,是因母親和弟弟就醫時,家裡繳不出保險金,靠校方樂捐兩人才能住院治療,雖然到最後還是沒能挽回親人性命,但校方的慷慨解囊,讓陳樹菊點滴在心頭,有人認為陳樹菊一生都為別人而活,但她卻認為自己曾受人幫助,現在他要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5/4/2531i.html

賣菜嬤抵美 逛超市不忘比價

 更新日期:2010/05/05 02:42 王良芬/紐約四日電
中國時報【王良芬/紐約四日電】
台灣愛心阿嬤陳樹菊美東時間三日晚間抵達紐瓦克機場,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長途飛行,陳樹菊依然容光煥發,她看到大批媒體守候,不改其純樸個性,很靦腆地說:「歹勢啦!」
陳樹菊此行搭機首度來美領獎,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以其特殊成就,特別為她辦理禮遇通關,處長高振群並親自前來接機,長榮航空地勤人員並獻花致敬。高振群說:「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這是陳樹菊女士令人敬佩的地方。」
陳樹菊的左腳蜂窩性組織炎尚未痊癒,她在入境通關後,一拐一拐地步履緩慢,在高振群陪同下走出機場,沿路還有不少旅客要求合照,她都很有耐心一一配合。
陳樹菊下榻於法拉盛喜來登酒店,駐紐約台北經文處針對她長年茹素,特地精心安排素餐,四日早上處長高振群和她共進素時食早餐,中午新聞組安排在法拉盛彌勒齋餐廳,五日中午高振群夫婦在木蘭餐廳以素食款待。
菜販阿嬤陳樹菊在紐約度過第一晚後,四日早上神采奕奕和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早餐,阿嬤似乎沒有時差問題,她微笑說:「我在台東每天都只睡兩個鐘頭,昨晚一到旅館躺下就睡了,睡兩個鐘頭就夠了,只是美國床太舒服,睡沒慣習。」
眷戀鄉土的陳樹菊在紐約的第一個外出活動,就是到去超市業務考察,她看到一攤攤的新鮮蔬菜,聞著帶著泥土的蔬菜味道,立刻就微笑了,觸摸著美國蕃茄、油菜、大白菜,笑說:「我們台灣都有,只是有些樣子有點不一樣。」
陳樹菊不改菜販比價的習慣,她頻頻問華人超市老闆蔬菜的價錢,經文處官員幫她從美金換算新台幣,由從美國的磅數換成台灣的斤兩,她在心中盤算幾下後,很滿意說:「大多數和台灣的價錢差不多,有的還比台灣便宜。」
陳樹菊在有「小台北」之稱的法拉盛,一路上都受到僑胞的熱情歡迎,民眾紛紛以台語向她問好、加油,連大陸人都來看熱鬧,肯定陳樹菊的善行,這些都讓陳樹菊感動不已,不斷以微笑回應。
陳樹菊為了四日晚間《時代雜誌》的晚宴,在經文處的安排下,到由台中人開的「三美髮廊」吹洗頭髮,在眾目睽睽之下,她有點靦腆地在接受美髮師打理。髮廊老闆林太太為了陳樹菊的到來,前一天還特別全面大掃除,以煥然一新的服務款待這位台灣愛心阿嬤。
台裔醫師許志靖獲悉陳樹菊左腳有蜂窩性組織炎,特地放下診所業務,從陳一下飛機開始,就隨時待命,陳樹菊連呼:「金感心!」許志靖畢業於台北醫學院,來美前曾在長庚醫院服務,他敬佩阿嬤善心,阿嬤在紐約期間,將全力照顧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05/78/253am.html

陳樹菊效應 小額捐款1日增3倍

 更新日期:2010/05/05 04:11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愛心是有傳染力的!台東菜販陳樹菊熱心捐款助人的故事,最近隨著她赴美參加時代雜誌百大人物表揚餐會,獲得媒體高度關注。「陳樹菊效應」也在社福界掀起「小額捐款」的驚人能量。聯合勸募協會透露,近期個人捐款明顯增加,光是五月三日陳樹菊搭機赴美當天的網路捐款,就比七天前單日暴增三倍。
聯合勸募秘書長周文珍說,習慣在上班日上網捐款的上班族,過去一天僅十幾人,但在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三日短短四天,累積近百人捐了二十幾萬元,其中包含週六、週日網路捐款冷門時段,而五月三日週一當天更有四人捐了十一萬多元。
愛心會傳染 少少也能捐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說,個人捐款佔兒盟五成五捐款收入,有捐款人未寫地址寄來幾個十元硬幣;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也表示,小額捐款佔勵馨捐款來源九十六%,有人每月寄一個五十元硬幣。陳樹菊從十幾歲就省吃儉用、存款捐錢的善舉,激發更多人興起「不用等到買房子、車子再捐款」的念頭,並打破「久久捐款一次」的想法。
家扶基金會表示,社會各地都有「陳樹菊」,在台中一心市場賣發粿的王麗珠,每月捐一千元認養貧童,持續二十五年從不間斷;台中文心幼稚園家長自八十九年畢業典禮義賣後,就以孩子的名義,每月一日相約麥當勞集合捐款給家扶,十年來,此「康乃馨助養站」會員從十五人增加為一百一十人,累積捐款總數超過三百萬元。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表示,四月二十日,有不願具名的婦人送了三十萬本票來,希望捐作扶助越南、台灣原住民貧童之用;巧的是,當天另有同樣低調的一對父子,騎腳踏車來捐出七萬元,盼扶助越南、中國雲南貧童。這是近三年至善罕見收到如此大筆的個人捐款。
周文珍也說,近兩年因四川地震、八八風災,多數企業都優先捐款,陳樹菊的故事令很多民眾深深感到:「連一位失學、被倒會、經常吃飯配醬油的菜販都這麼無私地發心,我應該也可以!」

2010-05-05

水污染無可復原,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Water pollution is beyond redemption, so what can we do now? An issue absolutely Not too far to think about

On one hand, we celebrate the civilization that the intern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ave brought to us and believe that what we have done are all for pursuing excellence and outstanding.

But on the other hand, we seemly forget that even though the electricity crisis may be lessened due to the solar energy convertion, water pollution in a closed system is incorrigible, beyond redemption....

What are we, the modern civics, gonna do now if we've known already what's gonna come, become the very BIG issue in 20 years?

And, again, this is absolutely NOT a question that is still too far for us to think about now !





太陽風暴無法阻擋,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What should mankind do when facing the uncontrollable, unpredictable solar storms?

「末日」議題,早在電影2012之前的兩三年前,就開始有關注與討論人口,
在眾多資訊中,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被視為導致末日之因,
與升高攝氏六度相關的信息與視訊很多, 可以說是如此看法的重要推手。





藉著網路流通與媒體影響,現代社會大多知道暖化的影響,
這一年多以來各種節能減碳的呼聲漸強,
為了地球「永」續,各種遏止暖化的作法,近年來明顯大增, 這些呼聲與作法的訴求只有一個:
減緩地球暖化速度;
如果,這種自發與約束的集體運作能有戲劇性的擴張的話,也許真能抑制暖化。
不過,即便暖化使人類消失於地球,地球上可能仍有其他生命繼續存在,是人類末日而非終極的末日。
直接威脅蓋婭生命的是太陽上黑子活動所引發其作用力無以測度的太陽風暴。
然而,我們關注的好像大多在(或集中於)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暖化問題。不知道是不想面對、還是不敢面對?

似乎,現代性社會對各種可能性的開發,即將使蓋婭的老化從加速變成失控。
若再面對週期中高峰,黑子活動、太陽風暴,似乎老化失控就要轉為不可控...
做為參與蓋婭生命的你我哪,現在應該做什麼?

這,
絕對
不是一個
「想那麼遠做什麼」
的問題。

對普羅大眾而言,太陽風暴研究相關報導,雖占少數但早在2008、2009或更之前就已開始揭露,
最近(見下方)的新聞內容,並非第一次揭露:
 不過,你我生活世界中擁有管道先得知更完整訊息的產官學高層們,是如何回應這好幾年前,就悄然加速的天人交互老化運動??
一開始僅西方小眾參與的排名與認證遊戲,現在已經變成全球現代性國家戒不掉的毒癮:
視貼滿規格化標籤、加速表面效能為卓越頂尖、以經濟為藉口、操科技當權力,
又說是汲汲營營於全體(或國或公司或家)、實則無力跳開現代性的致命吸引力。
看到幾百億的頂尖計畫,這幾年下來,已經成功地誘惑了台灣許多大學,
追求著一張張使自我愈易迷失的標籤、操弄著國際交流講座大師的藉口、把玩著把行政領導當價值領導的權力...

即便,沒有太陽風暴之災,努力不懈地這麼做對地球好嗎?這對人類這物種的存續有助益嗎?
這讓你我及下一代身心品質能更上一層樓嗎?

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斷送在這些毒品上,這樣活就夠了嗎?這樣活就夠了嗎?
出路,有!別等,自己就可以先找  !!




--------------------------------------------------------------------------------------------------------------
2012年將有太陽風暴!? 恐會造成數百萬人死亡(2010/04/25 01:04)



  • 美國科學家近期發布一份特殊報告,報告中預測了2012年9月22日將出現太陽風暴,分析稱這可能引起一次地球災難。(圖/擷取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近期,美國科學家發布了一份特殊報告,報告中預測了2012年9月22日將出現太陽風暴,分析稱這可能引起一次地球災難,90秒之後美國一些地區將陷入災難危機,美國很可能會淪落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損失達數萬億美元,而恢復可能得需要4至10年時間。 日前,美國航太總署(NASA)通過SDO捕捉到了一組太陽風暴的畫面,這組畫面清晰的顯示了巨大的「風眼」在太陽表面肆虐,並且隨時可能脫離太陽的束縛,根據美國NASA理查費舍爾主任表示,一旦風暴脫離太陽的束縛,對地球的衛星通訊和電網將產生影響,甚至是極大的破壞性。
 
他們發佈一項特殊報告指稱,2012年9月22日,將出現90秒太陽風暴危機。紐約曼哈頓上空將出現閃爍的彩色光芒,紐約市民很少會看到如此短暫而獨特的類極光現象,這只有在南極才會看到。在短短幾秒內,居民家中的燈泡開始變得昏暗並閃爍著,接著又變得不同尋常的明亮。之後燈泡就完全熄滅了。在90秒之內,美國東部一半的地區將陷入停電危機之中。 一年之後,數百萬的美國人將陸續死亡,國家的基礎性設施將瀕於崩潰。世界銀行將宣佈美國變成發展中國家,歐洲各國、中國和日本也將出現同樣的災難,這場災難將源自於距離地球1.5億公里的太陽風暴。 以上內容聽起來讓人感到有些荒謬,許多人都不太相信地球會出現如此悲慘的災難。但這並非危言聳聽,今年1月份,由美國NASA提供研究資金,美國國家科學院就發布一份特別報告中嚴肅地提出「未來太陽風暴危機」。 報告中指出,在過去幾十年裡,西方文化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現代的生活方式以及所依賴的科學技術,將悄然地把人類推向特殊危險的境地。而來自太陽表面噴射的等離子球,將摧毀我們的電網,並造成致命的後果。 美國科學院委員會顧問、加州梅塔科技公司電力工業分析師約翰.卡普曼(John Kappenman)表示,這與通常他們所想的自然災難截然不同,太陽風暴往往襲擊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依據美國科學院的這份特殊報告,嚴重的太空天氣將在美國境內誘導產生地面電流,從而在90秒內毀壞美國300個關鍵的變壓器,切斷了至少1.3億居民的電力系統。 之後出現的第一個困難就是飲用水問題,那些生活在高層建築的居民,飲用水很難泵吸抵達,不久便會很快中斷飲用水來源。由於停電也不會從水庫中泵吸水。目前的狀況並不僅僅是電力系統運輸中斷,同時沒有鐵路運輸,地鐵運輸也停止。 此外,日常的生活用品也會消耗得很快,超市貨架上的物品會很快銷售一空,送遞貨物的卡車僅能在燃油未耗完前駕駛,當燃油使用完之後司機們也束手無策,加油站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無法從地下儲油罐中抽吸燃油;對於醫院而言,失去電力和飲用水,衛生保健和醫療搶救則無法進行。 依據美國科學院研究報告,假設出現一次「嚴重的地磁暴事件」,很可能會導致高達2萬億美元的損失,而這僅是災難出現第一年所出現的經濟損失,如果要從災難中恢復,需要花4到10年時間,令人質疑的是,如果面對這樣的災難,美國是否能復甦過來。 歐洲航太總署太空天氣研究小組主席邁克.哈普克德(Mike Hapgood)則認為,「我並不認為這份特殊報告是散佈謠言,科學家對於自然事件現象的研究分析還是比較客觀的,他們的分析是經過認真思考的。這是一份公正的科學分析報告,值得人們引起高度重視。」

2010-04-16

天地不仁、萬物芻狗:擱置以人為中心的習性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 Homeless dogs and their stool on the sidewalk: Opportunity to face the human-centered habit and rethink the futures possibilities...



雖然,我不敢養植物、更別說是狗或鳥或魚(對他們來說這樣應該更好吧),也不瞭解當我們的寵物的話,「養」的正當性或意義在哪裡...


不過,我向來很尊重狗兒或其他動植物---他們也是蓋婭的一份子(天地不仁,最後能survival的物種,還不知道是誰呢?)



25





實際上,家附近、以及政大校園中,還蠻常看到狗兒(通常一兩隻、多則九、十隻)及其大便。


更早之前,不知何時知道那些叫做狗狗大便的家裡那兩個小的,在路上遇見了,反應道「狗狗怎麼亂大便」,我問「狗狗也住地球,只是想在自己覺得舒服的地方便便吧」;


「可是,會讓我們踩到、很臭耶」,「不想踩到的話,自己看路閃開、如果還有時間可以掃走啊。還有還有,你們聞到了或靠近聞過嗎?沒有的話,可不能隨便說狗狗的便便很臭喔...」;


「一定一定很臭啦」,「厚,你是在說你的吧!要是你真的去聞狗狗便便、也還是覺得很臭的時候,才能說『我聞過了、這一堆狗狗大便是臭的』。
可是,要注意,不能說成『我聞過了、狗狗大便都是臭的』喔,你們覺得...為什麼?」;


「我知道我知道!」(兩個忙搶答)「因為,我們還沒有聞過別種別種狗狗的大便啊....」。



嗯~嗯~,到目前為止,這個回答,我喜歡。


謝謝狗狗尤其是流浪狗及其大便---讓我們有反省生命權、萬物芻狗、有幾分依據才說幾分話---的機會,謝謝。





----------------------------------------------------------------------
http://n.yam.com/tlt/life/201004/20100416533572.html

狗版變臉成功! 沒有臉的狗 整容後變靚美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0-04-16 06:00
 〔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狗版變臉成功!今年初動物志工救回一隻全身潰爛、體毛掉光、左眼失明「沒有臉的狗」,經獸醫與志工照料後「整容」成功,牠的故事感動美國洛杉磯家庭跨海認養,昨天飛往美國展開新生活。
昨飛往美國新家
今年初,張小姐開車經過高雄市旗楠路一處果園,因車子拋錨,意外看見一隻全身潰爛流膿的狗兒,奄奄一息躺在地上,她向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求救,動保志工趕來嚇一跳,「狗兒整張臉已經毀容,根本看不清楚長成什麼樣子」,不排除曾遭人虐待。
獸醫檢查發現,這隻母狗臉部發炎潰爛,雙眼角膜發炎流膿,皮膚也感染嚴重的毛囊蟲症,下半身潰爛無毛,四肢發炎紅腫,經緊急輸血急救,把牠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志工幫牠取名Melody,治療過程中,獸醫與志工付出極大愛心,透過針劑治療及藥浴,牠逐漸康復,全身長出米白色的毛,除了左眼視力無法恢復外,與正常狗兒無異。
志工還拍攝「沒有臉的狗」康復過程PO上網,牠的故事感動美國洛杉磯家庭,決定跨海認養。昨天Melody和另兩隻被救回的狗兒Hero、Larry,從台鐵高雄站搭火車到桃園,飛往美國展開新生活。
原本相當怕人的Melody,變臉成功後個性也變得活潑,當初發現牠的張小姐特地來送行,Melody繞著她和志工不斷搖尾巴,顯得依依不捨,讓張小姐感動得紅了眼眶。


2010-04-13

大賣的真的是蘋果?還是,我們想在天災即至的現代性生活中買點能夠握在手中的希望 ? Are we actually buying iPhone or iPad? Or, just want to hold/grab some possibilities, in our disastersensing modernistic life?



GAIA IS A CLOSE SYSTEM.  AT LEAST, IT IS NOW.

NO MATTER HOW "GREEN" WE PLEAD AS THE REASON...THE FASTER THE MODERNITY ACCELERATES, THE HIGHER ENTROPY STATE GAIA TENDS TO BE.

AND, IT IS IRREVERSIBLE.


No doubt about it, those "i" things have brought us with a lot of possibilities.
Not saying the business potential, but the DREAMS only (perhaps) human beings can (or dare to) dream---


Especially, when we still remember the innocence to challenge everything (although being socialized, institutionalized, materialized).
Especially, when we still wish nothing serious will occur (although knowing modernity has no capability or gut to stop its own expansion).


Those "i" things and the world of possibilities embedded within just happened on time to provide the way out for our complicated feelings, compounding with joy and fear, where we find no place to vent.












How happy when we discover so many possibilities, and how sorrowful when we honestly face each possibility !!!



IT IS IRREVERSIBLE.

NO MATTER HOW "GREEN" WE PLEAD AS THE REASON...THE FASTER THE MODERNITY ACCELERATES, THE HIGHER ENTROPY STATE GAIA TENDS TO BE.
THE POINT IS:GAIA IS A CLOSE SYSTEM.

AT LEAST, NOW IT IS. 



2010-04-12

原來研究未來是在世界咖啡館裡喝名為「願景2020」的咖啡...Recently, the way to futures studies is as simple as drinking coffee "vision 2020" at the world cafe. Splendid but invalid...




乍見下圖,可能會以為這圖標示著如焦點座談、合作學習、或腦力激盪過程中常講的互動原則與理念---如果還沒看到標題的話。



WorldCafe-1


其實,這是最新的、名為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的討論方式,最近這兩年,願景2020、2025、2050也好,常用這名稱(或方式?)進行研討---如常所見,「世界咖啡館」不是本土的產物,國外某些機構使用過,被國外某個大師說過不錯。

似乎,用「世界咖啡館」這舶來瓶,就算裝著舊酒,就能有以為自己正喝著咖啡的催眠效果?
並不是說,在這種場合中參與者能有所感動有豐富心得是假的,而是,不管用什麼名稱或分場次每次號召上百人同時開論或反思...



究竟,共創20XX願景的目的是什麼?



WorldCafe-2




共創願景,和,參與演化,相同地都讓我們的視線拋至較大尺度的未來,然而...
共創願景,和,參與演化,不同。




前者多以不足的現況當討論未來理想的基礎(拿到的或被提供的數據不夠充分、不夠多元、不夠基本、不夠普及、不太能擱置現代性的旨趣與框架),
後者多以面對普羅大眾與現代性的實際當實踐的前提。




換個方式說,也許:

前者,是不知身在何處就開始的自我催眠,但能讓,所有玩的人都很高興, 雖然短暫,而一般受補助與選票與現代性歡迎的就是這種眼前愉悅;

後者,是知道身在何處才開始的自我催眠,因為知道身在何處,自我催眠過程中若有衝突與不適,比較不會醒不過來重調目的與手段。不過,產官學恐怕沒有GUTS這麼做。

2010-04-06

全球暖化,去年才火紅起來的危機議題?不,差很大! Global warming, the hot issue emerging last year ? No!




Carbon and warming issu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National Geographic.
This is not a big deal though.


But, take a look at the upper right corner...
Feb, 2004 !!?

We have been reminded of such crisis since SIX YEARS ago!

The warming effects are just getting worse.
What have we done as to respond such crisis during the last six years?
The modernistic society don't know how to decelerate, or we just can't help competing acceleration?!

HOW  MANY  SIX-YEARS  ARE THERE LEFT ???






2010-03-16

面對恐懼、注視危險、接受任何可能--在對戰之前 Face the fear, gaze at the danger, and accept any possible result first before fighting...

To a little kid who has no TaeKwonDo fighting experiences, the first important lesson is not about how to attack but overcoming the fear of knowing his/her tummy, head, and arms will soon be kicked or beaten cruelly.
20100314 025


20100314 019


In such case, most adults are used to encouraging the kid, "Go ahead, attack your opponent!" since attacking is a good way to gaining points and meanwhile protecting the self.

20100314 042


Yes, he/she would like to run away...
20100314 032


 However, without recognizing the ultimate fear, looking steadily at the known danger, or being ready for any possibility (including the unexpected), he/she nearly has no chance to win even he/she can attack the opponent at the very beginning.
Has he/she?

20100314 029


20100314 122


20100314 097


20100314 121


20100314 105


20100314 079


It's perhaps not too late for those who have tried very hard in the competition on modernistic excellence to dig into, positively and consciously, the fear, crisis, and possibilities.
Though not necessarily helping win the medal, it at least keeps themselves from the illusion of victory.


2010-03-02

第一號未來之瀰:天災即至 (註:當孩子也覺察天災即至)Futures meme No.1: Disastersensation(Note: When kids start disastersensing)


我家那兩隻快五歲了。除了玩、也常常為什麼。雖然忙時會有點累,幸好,看到讓他們在我回答之前先猜猜原因那種煞有其事的表情、或聽到那些各有堅持或商量後決定的答案,常常很有趣、也有「某種」邏輯。

去年初起,從幾次吊燈動來動去的體驗,他們三不五時會冒出這樣的問題:媽媽,為什麼有地震哪?

後來,我知道幼稚園某次主題提到了土石流,討論了颱風與地震來時、造成那些傷亡流失、如何保護自己;後來,他們在家開始用小老師般的口氣提醒大人方法要正確...

不過,那個在他們第一次提及我就解釋過(還讓自己當成地球邊演邊說明)的問題「媽咪,為什麼有地震哪」,卻不時不時出現,那眼神與口吻不只不解、還有不想與擔心。即使,從我準備要再重「演」一次、他們就急著搶答的反應與內容來看,他們並非忘記我曾經說明過的地震成因。

也許,他們真正想問的,不是 「為什麼有地震」,而是想說...

 「又是,地震!為什麼這麼多,會不會像新聞報導裡的地方也遇到這種災難啊?我們,究竟要怎麼辦哪?」

本文於Tue, 19 Jan 2010 14:48:00 +0000 海地地震後一週首次發表,有感於連孩童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漸有天災即至的知覺,因此在補充上方故事後,於此時重新發佈之。
mattiehuang 20100119 

1999年的921地震是台灣近六十年來損傷最大的天災、僅次於1935年的關刀山地震,不僅對目前活在這塊島上的大多數台灣人是前所未有的衝擊,對全球來說,這次的創傷與之後的復健也受到全球各大媒體的報導。現代化社會對短時間失去大量生命的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的事實,神經驟時繃緊了起來。

若是偶發,雖然深刻、但時間夠久的話還是可以淡忘。然而,水災大地震來襲的頻率比過去六十年來的經常:2004年1226印度洋大地震、死亡約25萬人;2005年328蘇門達臘大地震、死亡約2000人;2006年527爪哇大地震、死亡約600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死亡約7萬人;2010年112海地大地震、死亡目前以證實10萬人、有25萬人遭活埋、初估傷亡將達300多萬人...。

不僅是在大亞洲地區所發生的作用力,經濟政治強權如美國也在2005年829卡翠娜颶風的力量中,更貼近地體驗了社會中因此而出現25萬個氣候難民的遭遇。

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人類多次遭逢因自然(自己?)而引發驟然滅亡的事件,我們反芻著因天災而受創的記憶,頻率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見。若從921地震看起,十年內遭逢天災者增加了千倍以上,具有受難者的親人或朋友身份者,增加了何止萬倍,而即便很確定自己人際網絡中沒有天災直接或間接受難者,作為投入參與救災的人力、作為新聞媒體閱聽者、作為不分國界龐大的網路社會成員之一,我們彼此--絕大多數的人類--應該已經意識到甚至相信:下個天災會出現的更快、帶來更大的損耗。

對天災即至之知,可以說是此時人類社會中生殖性、存續性、傳播性均強之瀰。

那麼,在這個瀰的作用下我們看到社會有什麼表現?

在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中,這瀰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是極端不同的:天災即至之無知的真行動、天災即至之自知的偽行動。

而在未開發國家中,天災即至之知的瀰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包括對自然的害怕、不得不接受的無奈、以及(應該已經不僅僅是醞釀中的)對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的憤怒。

前者行動模式的族群原本不是很大,近兩年人數愈來愈多,包括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再利用、吃素或吃有機食物、購買減碳權策略、多搭捷運等行動,無知之真行動是指雖然如此作為的確是助力、但卻可能天真地以為只要人類都這麼做就可以抗天災永續發展。

相對地,持後者行動模式的族群龐大,政府公僕、大企業、高等教育機構、研究單位、政黨與政客、新聞娛樂媒體、一般上班族、菜籃族都是,對於一般上班族、菜籃族這種經濟政治力網絡單純的人來說,也許可以看到的是增加購買意外險、壽險、醫療險、癌症險、地震險的數量,但對族群中利益網絡複雜者,大多作為卻打著綠能減碳卓越之名、用造壩賭水的思維行研究開發之實,自知之偽行動是指知道永續實不可能、情況只會愈糟、所為僅能減緩速度,因此即便宣稱綠能減碳永續,其研發、產製、立法、行政都仍以追求卓越、爭取排名為念,無關的損耗與因此而使用的能源卻因此更多。

這種自知之偽行動被正當畫到某種強度,又會變成一種冷漠。以台灣為例,才不久前,莫拉克颱風帶來2009年88水災,死亡約700人,小林村--台灣這個生命體的一部份--一下子整個不在了。水災,加快了馬政府聲望的下滑速度,執政能力受到嚴重質疑,沒多久劉內閣下台負責,但是社會大眾對水災本身與受難者的關注時間、程度與實際行動,大不如十年前的921地震--尤其在十年後網路通路發展一日千里的條件下。

最近,中研院提出研究推估:台灣水旱災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從近一年來各大媒體發佈的氣象類資訊來看,可以想見,全球其他過度開發國家亦有如此趨勢。這種現代性社會的開發動力過於強大與正當,即便執政者集聚一堂(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所見仍是經濟為主的考量與政治力的運作,接下來的25年期間,以規劃合作方式、應對蓋婭變遷為社會發展重心的公組織,影響力恐怕一如現在,相對十分有限。

天災即至之知(disastersensation, by mattiehuang),於近年複製蔓延,近日海地所遭遇,應已使其傳播的力度大幅急速地攀升。這001號瀰是現在、也將是未來影響人類系統發展傾向的重要元素。mattiehuang




__________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27/n2702427.htm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009年10月27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因此未來台灣的水旱災將會增加,呼籲應儘速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臺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登上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10倍。


劉紹臣解釋,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


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


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台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於台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台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此而產生旱災,將會更嚴重、頻繁。


劉紹臣表示,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是當務之急。


__________


mattiehuang第一次新近補充
http://taiwan-typhoon.freebbs.tw/viewthread.php?tid=1752


過去10年天災奪78萬人命 6成死於地震
2010-01-31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一項聯合國資助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共發生近四千起天災,造成全球七十八萬多人死亡,而地震是為禍最重的天災,將近六成受害者是死於地震。
這項報告係「災害傳染病學研究中心」CRED所完成。二○○○到二○○九年總計發生三八五二起天災,其中最嚴重的一起,是二○○四年底,地震引發南亞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逾廿二萬人死亡。


暴雨洪潦是第二嚴重的天災,致死人數占總數的二二%,第三則為極端異常天候,占一一%。
亞洲在天災事故中受創最深,占死亡總數的八成五。比如二○○八年侵襲緬甸的納吉斯(Nargis)熱帶氣旋,導致十三萬八千名緬甸人喪生。
二○○三年熱浪席捲歐洲,七萬二千人喪命。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的減少災害風險特別代表瓦史卓姆表示,過去十年,地震是最酷烈的天災,害死最多人命,目前依然嚴重威脅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安全;全球前十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有八個位在地震斷層帶上,如東京、墨西哥市及孟買市。
CRED主任古哈─薩皮爾教授表示,天災難躲,但有許多因素,如都市化、都市計畫、森林流失,都影響人類受災的程度,應予以重視。過去十年天災發生的件數,比起一九八○到一九八九的十年間,要多出一倍以上,但相形之下,受災人數增加率,要來得較輕微,這一點或可歸因於人類社會的防範措施改善。


----------------------------------


mattiehuang第二次新近補充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15/78/23wt8.html



連環震、水旱災 地球怪怪的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0/04/15 04:11

專家反對「震群效應」說法
〔記者林嘉琪、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環太平洋地震不斷,雖然專家分析這些地震分屬不同的板塊,不認為有「震群效應」,但從去年開始,乾旱、洪水及強震等天然災害紛紛襲擊全球,學者指,國外科學家確實都在關注「地球轉動速度與全球板塊活動變化,並可能造成地震頻傳的相關性」。
曾經在國際期刊Nature發表「颱風引發慢地震」的中研院學者劉啟清說,「大氣現象會影響地殼變動」,亦即「當水、風和溫度起伏大,可能因此釋放地殼能量」,最根本的原因其實與暖化現象脫離不了關係。
學者認為天災與暖化有關

劉啟清說,一九八年代以前地球轉速較快,到了一九九年逐漸變慢,猜測是因為暖化造成北極融冰流向赤道,物質遠離地球轉軸,造成地球慢轉;但是近二到三年,地球轉動呈現加速現象,以智利印尼強震為例,這兩起強震成因都是板塊隱沒所造成,當板塊向下擠壓,往地震轉軸靠近,地球轉速變快。

劉啟清說,目前只知大氣和地殼兩者會相互影響,還無法確知是誰能操控誰。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認為,人類對於颱風、旱災和洪水有預警能力,避免暖化造成的連鎖反應是可以努力的,雖然地震變數多,但也能加強建物耐震度並提升地震教育。

近期全球各地頻傳地牛翻身,包括地區的智利、海地、墨西哥、美國,亞洲區域的台灣、印尼、日本及中國等地先後傳出強震,有國外學者以「震群效應」形容全球接連發生的強震,但是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一百位地震專家裡,會有九十九.九九位專家反對震群說法。」

中研院研究員余水倍認為,環太平洋區域本來就是地震好發區域,科學研究上的確證實「一個地震會誘發其它地震」,稱為「應力轉移」,但應力轉移有一定距離限制,不會如同「震群」理論指出,從加勒比海、日本、智利又到台灣等大範圍地接連發生。

另據中國地震局原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分析,最近兩年全球地震活動頻率較高,去年七月迄今九個月中,全球發生規模七以上地震共二十四次,平均每月達二.六次。
專家研究青海玉樹縣規模七.一地震與四川汶川大地震有關聯,中國近期仍有發生規模六地震的可能性。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傑指出,汶川地震後的二○○八年,中國共發生九十九次規模五以上地震;去年相對平靜,全年只發生兩次規模六以上地震。今年明顯增強。



Posted via web from mattiehuang's poster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