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單一旨趣的「好」論文觀??留意戴著反霸凌面具的大咖也在身邊... Watch the exclusive interest on research "value" and especially, the masked hegemony


圖片1引用來源 http://bit.ly/h6HZ0V

圖片2引用來源 http://bit.ly/ibBWmY







『論文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比如說,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有無產生專利...』

恐怕,這位中研院院長對所謂好論文的影響力,仍在

單一旨趣的知識論平面上思考...呢?!

爛論文會不會因為爛,而被引用討論次數很高?計算次數時可不看這篇論文被引用來做什麼的...

具有洞見的論文會不會因為曲高和寡理解的人有限,而十年二十年內被引用次數蓼蓼無幾?

好論文若以CC的理念出發,認同人類智慧乃不斷串連互相激生的結果,不去申請「專」利,是否不可恕?

至於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與其進入英文為主的XXI資料庫,與其看被學術社群引用的次數有多高,

如果研究者能將發現或領悟能自己言行當中盡力體現、實踐...

可不可以說...那才是人文社會研究者最能也最應該帶給學生、帶給研究社群、帶給這個社會的好影響?



PS:當霸凌最近成為關注話題、高教也開始大談霸凌之時,反應該留意:

戴著反霸凌者面具而逞霸凌之能了(即便不是有意)的 大 咖,

很可能,

也在身邊。

------------------------------------------------------------------------------------------------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1110
翁啟惠:好論文要看影響力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對於不少學者反對政府獨尊SSCI、SCI,越來越以國際期刊論文量化取向,進而評鑑學校成就的學術霸凌現象,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也深感認同。他今天強調,唯有做出可以發揮影響力並帶動產業、經濟及文化發展的論文及撰述,才是好的學術表現。
翁啟惠上午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SSCI、SCI只是評量學術成就的指標之一,不是全部,如果一味強調SSCI、SCI的重要性,就會出現偏差,不利國內教育發展。
他強調,研究論文不一定要多,也不一定非得看發表的期刊好不好,而應看這篇研究論文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比如說,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有無產生專利,進而帶動醫藥、太陽能光電或材料等領域的產業發展。
他說,就連諾貝爾獎也不只看研究的原創性,往往也看這個研究是否可運用到人類身上,造福社會。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早在三、四十年前研發出來的光纖,最後就為人類帶來更便利的生活,是最佳例子。
翁啟惠表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成就,很難發表在SSCI、SCI這類的國際期刊,若以此為衡量標準,對這個領域的學者並不公平。他認為,這些學者寫的專書或論述,也許對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更有貢獻,其影響力也更大。
他舉中研院為例,除了理工醫農等科學領域外,近年來也非常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全院每篇研究論文平均被引用11次,高居華人社會之首,就是最佳例子。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