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小隻的,媽咪使出「動情+說理+面牆+逼到牆角」數招後,過了兩週,風平浪靜...
這週的星期一,她和另一隻告訴我,再來幾天放學後要先到道館加強練習(?其實比較像是重新開始學),
「因為我們要參加比賽啊!」一副拜託用膝蓋想就知道的表情。
喔~那個於五月舉行的全台北縣市跆拳道比賽。
家長在場外等待或要接回家但來的太早時,都有機會看到裡頭的練習,就算不是專業,哪一兩個技蓋全場(至少同級學員)並不難看出;
之前,有次練習剛散場,我拿著教練給的報名單正在端詳時,聽到衝到館外的聲音喊著「媽咪,我要報名、我也要參加比賽」
(啊,是有次記錯補課時間、到了道館開始練習後半小時、還穿著再興制服,與跟在後頭提著書包的媽媽一起走進來的那位二年級小男生),
那媽咪還沒開口,爸爸先應「又不可能前三名,幹嘛浪費那五百塊!快,把衣服換一換,我車子停在紅線上...」
沒錯,比賽有輸有贏,贏的少,輸的多;如果是要繳交報名費的比賽,如果勝率又不大時,參加比賽的確像是肉包子打狗;
但倘若,對父母來說報名費不是沒有能力支付的話,那麼,評估要不要參加比賽的指標,不應該是看自己孩子此時的表現、或計算勝率。
我曾聽過一個媽媽分享,她上大班的男孩報名了一個內容是自己所專長的比賽,本來信心滿滿地以為自己可以在那場比賽中得冠軍,但在乍聽所宣布的第一名是他人時、馬上轉頭將掛在左手臂上的名字布條扯下來;沒有得到第一名,讓這孩子悶悶不樂快一個月...。
我們多少都有報名參賽的經驗。例如,就大學參與者來說,相當熟悉的有由高教機構本身報名參加的全球大學排名比賽,多數大學人報名參加的國科會專題計畫補助比賽,少數大學人報名參加的榮譽教授、講座教授、國家講座比賽;若是官方,最近幾年報名了PISA國際評量比賽,於奧林匹克學科成就比賽則是常客 ;尤其近三年來,許多現代性社會在其國內各處舉辦了不少類似Britain's Got Talent的全民選秀比賽,這種具有好玩娛樂性的比賽所帶動的報名參賽運動,其作用或影響恐已不容小覷。
一個人想報名參賽時,在狀態上、心態上可能有哪些情形呢?也許,
狀態上,有的是有相當實力很想贏,有的是沒什麼實力但想看熱鬧,有的是希望透過參賽事實的鞭策讓自己能加緊練習,有的是覺得很多人都報名了若自己不報會怪怪的(最後此類的人口應該不少)...;
心態上,有的是賽前賽後都很在乎輸贏、有的是賽前賽後都不在乎輸贏、有的是賽前不在乎輸贏但賽後在乎輸贏、有的可以在賽前在乎輸贏但賽後不在乎輸贏,有的是知道輸贏不是但又是輸贏(最後此類的人口可能頗為稀少)...。
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輸贏是什麼、開始學著怎麼面對輸贏了:
遊戲或比賽設置了規則,自己掌握這些規則的程度與狀態,先讓我們認識了輸贏,
不過,面對輸贏結果的方法與心態,卻是從周圍人們(尤其是較為親近的大人)的反應中習得的。
我是不太知道那個小二男生在告知他爸媽想報名跆拳道比賽時,是什麼狀態、有什麼心態,
但是,那位爸爸在回應其報名請求時對其實力與勝率之間差距的關注(或在乎)---我確定,他的小孩,學到了。
大人為孩童評估要不要參加比賽的指標,不應該是看這孩子此時的表現、或計算勝率;而是,
「報名這個比賽是否有機會、是否適合讓我跟孩子學到一些重要功課?」
(換成制式的說法就是「這個比賽是否是個讓我教他們一些重要功課的機會」,不過我不太喜歡這種單向說法。至於,「重要」通常就是符應大人價值觀的重要,雖然「重要」是依據境況的,但至少,『能否學到一些重要功課』這個關鍵,要求大人先檢視自己是否瞭解這個孩童的狀態心態、先檢視自己是否能正視報名與參賽的潛在課程;例如,那場沒能讓小男生得到第一名的比賽,對那個大班的父母與老師來說,就是一個更深入認識孩童與自己---即,孩童周圍大人---的機會。)
三週之前,大隻的先來要求要報名(小隻的那時正跟我過招中),「為什麼要報名」,「因為比賽很酷啊!教練說得到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就可以晉級」;
「你會認真練習嗎?」,「當然會囉!」;
「那如果比賽最後沒有贏呢?你覺得怎麼樣?」,「嗯...『再來一次』!」(這小子,把在弈廳常聽到的話,拿來這裡用了);
「好吧!」
這比賽對他來說是第一次,依據目前我對大隻的瞭解:練習有時調皮但經提醒能很快轉換進入認真狀態,願意一直練習自己容易出錯環節...,綜之,報名參賽的好奇成分遠大於取得名次。
不過啊,如果這個報名參賽能夠讓我們現在有努力挑戰的鷹架、在當天體會大型比賽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樣的氛圍、自己怎麼因應、
使我們在比賽後對輸贏有更多元的討論與認識...,我認為:五百塊,很值得。
至於小隻的...
過招(見先前發文)後沒多久,教練又宣布比賽單位因幼稚園小朋友報名者太多改為自成一組(排除與小一小二生同組),因此只比太極一場(原先連太極二場都要),
她就告訴教練(奇怪,不是先找我)「我也要報名!」(評估數次過招後,她的確比較不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練不好時周圍人眼光了,是可以換個境況鍛鍊一下了...,我也決定了,「就報吧!」)
嗯,看起來她...
目前心態是:嗯,我得開始用大腦了。
目前狀態是:我很不錯吧。
(雖然,離可以取得名次的不錯,「有點兒」距離;不過,這種結束動作---實在,海派!!為娘的,喜歡!)
這週的星期一,她和另一隻告訴我,再來幾天放學後要先到道館加強練習(?其實比較像是重新開始學),
「因為我們要參加比賽啊!」一副拜託用膝蓋想就知道的表情。
喔~那個於五月舉行的全台北縣市跆拳道比賽。
家長在場外等待或要接回家但來的太早時,都有機會看到裡頭的練習,就算不是專業,哪一兩個技蓋全場(至少同級學員)並不難看出;
之前,有次練習剛散場,我拿著教練給的報名單正在端詳時,聽到衝到館外的聲音喊著「媽咪,我要報名、我也要參加比賽」
(啊,是有次記錯補課時間、到了道館開始練習後半小時、還穿著再興制服,與跟在後頭提著書包的媽媽一起走進來的那位二年級小男生),
那媽咪還沒開口,爸爸先應「又不可能前三名,幹嘛浪費那五百塊!快,把衣服換一換,我車子停在紅線上...」
沒錯,比賽有輸有贏,贏的少,輸的多;如果是要繳交報名費的比賽,如果勝率又不大時,參加比賽的確像是肉包子打狗;
但倘若,對父母來說報名費不是沒有能力支付的話,那麼,評估要不要參加比賽的指標,不應該是看自己孩子此時的表現、或計算勝率。
我曾聽過一個媽媽分享,她上大班的男孩報名了一個內容是自己所專長的比賽,本來信心滿滿地以為自己可以在那場比賽中得冠軍,但在乍聽所宣布的第一名是他人時、馬上轉頭將掛在左手臂上的名字布條扯下來;沒有得到第一名,讓這孩子悶悶不樂快一個月...。
我們多少都有報名參賽的經驗。例如,就大學參與者來說,相當熟悉的有由高教機構本身報名參加的全球大學排名比賽,多數大學人報名參加的國科會專題計畫補助比賽,少數大學人報名參加的榮譽教授、講座教授、國家講座比賽;若是官方,最近幾年報名了PISA國際評量比賽,於奧林匹克學科成就比賽則是常客 ;尤其近三年來,許多現代性社會在其國內各處舉辦了不少類似Britain's Got Talent的全民選秀比賽,這種具有好玩娛樂性的比賽所帶動的報名參賽運動,其作用或影響恐已不容小覷。
一個人想報名參賽時,在狀態上、心態上可能有哪些情形呢?也許,
狀態上,有的是有相當實力很想贏,有的是沒什麼實力但想看熱鬧,有的是希望透過參賽事實的鞭策讓自己能加緊練習,有的是覺得很多人都報名了若自己不報會怪怪的(最後此類的人口應該不少)...;
心態上,有的是賽前賽後都很在乎輸贏、有的是賽前賽後都不在乎輸贏、有的是賽前不在乎輸贏但賽後在乎輸贏、有的可以在賽前在乎輸贏但賽後不在乎輸贏,有的是知道輸贏不是但又是輸贏(最後此類的人口可能頗為稀少)...。
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輸贏是什麼、開始學著怎麼面對輸贏了:
遊戲或比賽設置了規則,自己掌握這些規則的程度與狀態,先讓我們認識了輸贏,
不過,面對輸贏結果的方法與心態,卻是從周圍人們(尤其是較為親近的大人)的反應中習得的。
我是不太知道那個小二男生在告知他爸媽想報名跆拳道比賽時,是什麼狀態、有什麼心態,
但是,那位爸爸在回應其報名請求時對其實力與勝率之間差距的關注(或在乎)---我確定,他的小孩,學到了。
大人為孩童評估要不要參加比賽的指標,不應該是看這孩子此時的表現、或計算勝率;而是,
「報名這個比賽是否有機會、是否適合讓我跟孩子學到一些重要功課?」
(換成制式的說法就是「這個比賽是否是個讓我教他們一些重要功課的機會」,不過我不太喜歡這種單向說法。至於,「重要」通常就是符應大人價值觀的重要,雖然「重要」是依據境況的,但至少,『能否學到一些重要功課』這個關鍵,要求大人先檢視自己是否瞭解這個孩童的狀態心態、先檢視自己是否能正視報名與參賽的潛在課程;例如,那場沒能讓小男生得到第一名的比賽,對那個大班的父母與老師來說,就是一個更深入認識孩童與自己---即,孩童周圍大人---的機會。)
三週之前,大隻的先來要求要報名(小隻的那時正跟我過招中),「為什麼要報名」,「因為比賽很酷啊!教練說得到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就可以晉級」;
「你會認真練習嗎?」,「當然會囉!」;
「那如果比賽最後沒有贏呢?你覺得怎麼樣?」,「嗯...『再來一次』!」(這小子,把在弈廳常聽到的話,拿來這裡用了);
「好吧!」
這比賽對他來說是第一次,依據目前我對大隻的瞭解:練習有時調皮但經提醒能很快轉換進入認真狀態,願意一直練習自己容易出錯環節...,綜之,報名參賽的好奇成分遠大於取得名次。
不過啊,如果這個報名參賽能夠讓我們現在有努力挑戰的鷹架、在當天體會大型比賽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樣的氛圍、自己怎麼因應、
使我們在比賽後對輸贏有更多元的討論與認識...,我認為:五百塊,很值得。
至於小隻的...
過招(見先前發文)後沒多久,教練又宣布比賽單位因幼稚園小朋友報名者太多改為自成一組(排除與小一小二生同組),因此只比太極一場(原先連太極二場都要),
她就告訴教練(奇怪,不是先找我)「我也要報名!」(評估數次過招後,她的確比較不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練不好時周圍人眼光了,是可以換個境況鍛鍊一下了...,我也決定了,「就報吧!」)
嗯,看起來她...
目前心態是:嗯,我得開始用大腦了。
目前狀態是:我很不錯吧。
(雖然,離可以取得名次的不錯,「有點兒」距離;不過,這種結束動作---實在,海派!!為娘的,喜歡!)
4 Comments:
好可愛!!!!
要當玩遊戲的人,別當被玩的人。
我兩個唸國小的表弟沒有週末,因為他們要參加大大小小的桌球比賽,輸了爸爸是沒有好臉色的,還會碎碎唸唸上一陣子。有時候我會想,要是能讓他們有時間愛上閱讀或是聽聽音樂不也很好嗎......
比賽是眾多事件中的一種,外在的輸贏是事件附加的東西......每一種事件都是功課,重點是你在這些功課中學到了些什麼
張貼留言